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第三节 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【目的要求】 1.了解:神经-骨骼肌接头的结构特点。 2.掌握:神经-骨骼肌接头的兴奋传递过程。 3.熟悉:影响神经-骨骼肌接头的兴奋传递的主要因素及临床意义。 4.掌握:肌肉收缩原理,前.后负荷和肌肉收缩能力概念。 5.熟悉:前.后负荷和肌肉收缩能力对肌肉收缩的影响。 【教学重点】 1.神经-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及影响因素。 2.肌肉收缩原理和前.后负荷及肌肉收缩能力对肌肉收缩的影响。 【教学重点】 前.后负荷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【教学内容】 一、神经-肌接头兴奋的传递 1、神经-肌接头的结构(图) 2、神经-肌接头兴奋的传递 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信息传递过程如下: 二、骨骼肌的特殊结构:
三、粗、细肌丝蛋白质组成: 四、兴奋收缩耦联过程: 五、肌肉收缩过程: 六、肌肉舒张过程:与收缩过程相反: 七、肌肉收缩的外部表现和和学分析: 1.肌骼肌收缩形式: (1)等长收缩——张力增加而无长度缩短的收缩,例如人站立时对抗重力的肌肉收缩是等长收缩,这种收缩不做功。 等张收缩——肌肉的收缩只是长度的缩短而张力保持不变。这是在肌肉收缩时所承受的负荷小于肌肉收缩力的情况下产生的。可使物体产生位移,因此可以做功。 整体情况下常是等长、等张都有的混合形式的收缩。 (2)单收缩和复合收缩: 低频刺激时出现单收缩,高频刺激时出现复合收缩。 在复合收缩中,肌肉的动作电位不发生叠加或总和,其幅值不变。因为动作电位是“全或无”式的,只要产生动作电位的细胞生理状态不变,细胞外液离子浓度不变,动作电位的幅度就稳定不变。由于不应期的存在动作电位不会发生叠加,只能单独存在。肌肉发生复合收缩时,出现了收缩形式的复合,但引起收缩的动作电位仍是独立存在的。 收缩形式与刺激频率的关系如下: 刺激时间间隙-肌缩短+舒张—单收缩; 肌缩短时间-刺激时间间隙-肌缩短+舒张—不完全强直收缩; 刺激时间间隙-肌缩短时间—完全强直收缩。 完全强直收缩是在上一次收缩的基础上收缩,因此比单收缩效率高,整体情况下的收缩通常都是完全强直收缩。 2.影响骨骼肌收缩的主要因素: (1)前负荷:在最适前负荷时产生最大张力,达到最适前负荷后再增加负荷或增加初长度,肌肉收缩力降低。 (2)后负荷:是肌肉开始缩短后所遇到的负荷。 后负荷与肌肉缩短速度呈反变关系。 (3)肌肉收缩力:即肌肉内部机能状态。 钙离子、肾上腺素、咖啡因提高肌肉收缩力。 缺氧、酸中毒、低血糖等降低肌肉的收缩力。 【课后小结】 【课后练习】 |